即日起至9月4日,UCCA Edge呈现德国观念艺术家托马斯·迪曼德中国首个全面回顾展——“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
展览通过迪曼德职业生涯创作的摄影、电影、墙纸等70余件作品,对艺术家融合雕塑与摄影,探讨历史、图像与建筑形态交界的艺术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聚焦艺术家创作的四个重要板块:描绘了看似平凡、却具有历史深意的无名情境的大尺幅摄影;通过手机摄影探索平日生活奥秘的个人“日常”系列;聚焦建筑师和时尚设计师纸质模型的“模型研究”;以及对移动图像的深入探究。本次展览由道格拉斯·福格尔为摄影展览基金会策划,UCCA策展团队秋韵、查旻恩、张尧和林鹭琪于UCCA Edge组织呈现。衷心感谢观众对展览原定开幕日期和展期因防控措施所做调整的理解,同时也感谢观众对UCCA Edge遵循政府要求,确保安全观展所采取措施的配合与支持。
迪曼德的艺术创作从挑选记录现实的源图像开始、到以1:1比例再现图像中的历史情景而精心搭建的纸质模型、再到为纸质模型拍照,直至模型销毁,在源图像记录的真实世界与最终诞生的准摄影“分身”之间,出现了奇异的差异,历史也由此出现了“结舌”。
在展览的第一个板块“神秘的历史”中,迪曼德用大尺幅摄影聚焦历史事件、瞬间和事件发展的无名场景,其中包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到访统一后的柏林下飞机所走的《舷梯》(2001);1987年德国某州州长乌韦·巴舍尔可疑遇害的发生地《浴室》(1997);以及《计票》(2001)中对有争议的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重新计票的投票中心。有些作品则直接源自与纳粹统制和德国历史创伤相关的图像,如1944年暗杀希特勒失败后破烂不堪的《房间》(1994);德国电影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数量众多的电影《档案》(1995);《跳水台》(1994)则不禁令人联想到引发争议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和莱妮·里芬斯塔尔受纳粹委托拍摄的奥运会纪录片中的跳水镜头;以及遭到洗劫的前东德秘密警察的《办公室》(1995)。“避难所”系列(2021)更为今天的我们所熟悉,五件作品共同再现了爱德华·斯诺登(美国国家安全局泄密者)逃亡至俄罗斯时或曾居住过的房间。在遍布高科技监控的现代世界之中,阴冷单调的房间凸显了危机四伏下的平淡与乏味。
在三楼展出的“日常”系列(2008-2020)中,迪曼德的创作实践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随着社交媒体传播的图像成为独特的记录与表达方式,迪曼德的创作也从面向公众的宏大叙事转向聚焦个体的平凡小品。迪曼德藉由纸质模型的搭建,重现了他在散步和旅行途中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采用类似传统相片的尺寸和装裱,描绘了普通日常生活中,有时荒谬幽默,又常被我们忽略的种种瞬间——堆在一起未拆开的邮件、电线杆上带有可撕便条的广告和卡在铁丝网上的塑料杯。这些物品自顾自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没有进一步的阐述说明,如同一个个有待续写故事的开篇。
在“模型研究”系列中,迪曼德跳脱出自己的图像雕塑重建创作手法,将目光投向其他创意行业,用镜头与其构建的模型展开对话,以更乌托邦而非功利的方式将它们与自己的艺术实践联系起来。2011年,在洛杉矶盖蒂研究所驻留时,迪曼德开始了“模型研究”系列的创作。他以碎片式,未加修饰的镜头展现了当代建筑事务所SANAA设计的纤薄脆弱的临时模型,以及时装设计师阿瑟丁·阿拉亚锋芒毕露的纸质图样。“模型研究”系列以此揭示了我们所在的世界其实构建在一张张纸的基础之上。
最后,展览在四楼如同电影院一般特别搭建的空间里,通过作品《太平洋太阳》(2012)展现了迪曼德通过定格动画对移动图像的探索。这部史诗般的定格动画蕴含着一出荒诞的闹剧。在这部短片中,迪曼德以纸质模型重现了“太平洋太阳”号游轮在新西兰海岸遭遇热带风暴后,在巨浪袭卷之下,游轮舱内两分钟的监控录像画面。艺术家对游轮一丝不苟地重现,隐去了船员与乘客的踪迹,以纸和纸板如同编舞般定格了船舱内的无序混乱。纸质模型对当时情景尽可能完美地复现与大众对模型分身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种荒谬恰是导致认知鸿沟的问题所在。
在作品之外,展览设计亦是迪曼德观念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艺术家一直以来对建筑的深厚兴趣。在本次展览中,迪曼德借助织物、墙纸、以及临时搭建的空间为观众提供了亲历其境的观展体验,从而让观者沉浸在图像与现实的碰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