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纳米比亚首都,一个陌生到以前连名字都未听过的城市。此刻我正坐在市区的一个小山丘上望着徐徐西下的夕阳入神发呆,完全沉浸在这稍纵即逝的美丽时光之中。
眼前蓝天白云,风景如画,矗立在马路环岛中心的是有百年历史的福音路德大教堂,教堂后面是鲜花盛开的国会花园。不远处繁华热闹的独立大道名店林立,干净整洁的马路上车水马龙,交通井然。四周德奥风格的建筑与非洲风情的景观混搭相融为一体,让人产生了时空错乱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欧洲某个美丽的小镇。一阵和风吹来,顿觉身心舒畅。虽然已进入隆冬季节,但温得和克的天气就如其名字一样温和得体。就在太阳消失前的一分钟,我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拍摄了一张光影具佳的“夕照教堂”的照片。
纳米比亚官方语言为英语,通用南非语、荷兰语和德语。各部族有本族的语言。现有人口约210万,88%为黑人,5%为白人,7%为有色人种。全国有90%的人信仰基督教。
2018年纳米比亚的人均GDP是5358美元,世界排名93位,与排名74位的中国同属中等水平。
纳米比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多种的野生动物、神秘的原始部落;同时拥有非洲最好的基础设施,曾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还同时拥有非常先进的环保理念与优秀的服务品质。
在我潜意识中,非洲是贫穷、疾病、饥饿和落后的代名词,但眼前的美景和一路过来的所见所闻,完全颠覆了我对非洲的印象。这个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措施,旅游资源的利用,酒店环境的设计,外来游客的服务,以及市政交通的建设等绝不在某些发达国家之下。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们的环保理念: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不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你很难想像,在一个地广人稀、动物唾手可得的国家,生活着为数不少的传统上以守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如今仍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摭体的原始生活的他们,宁愿忍冻挨饿,绝不会捕杀近在咫尺的野生动物。在食物和衣料强烈的诱惑下,他们不为所动,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底线。这种国民的自觉性和觉悟性不由你不佩服。回想起我们的垃圾分类搞了十几年都不成功,真是羞愧难言啊!
大自然的慷慨给予,使得纳米比亚拥有了独具魅力的原始狂野和神秘气质。这个年轻的非洲民主国家,也决意成为非洲国土管理的成功典范。
纳米比亚人口稀少,80万平方公里面积只有大约210万人口,我们有时连续数百公里行车看不到一个人影,这种现象也比较利于环境的维护,但也会形成管理的空隙过大,相当大的程度要靠国民的自觉性,不然,野生动物在这里就不能无忧无虑地生活了。
1990年独立的纳米比亚是非洲大陆上最年轻的国家,今年才29岁,却生活着最古老的原始部落——辛巴族部落。
纳米比亚经济落后,贫富差别悬殊。由于白种人控制大部分资源,黑色人种基本上处于贫困生活水平。
纳米比亚的城市建设保留着德奥殖民遗风,素有“欧洲后花园”之称。这是一个对原始生态和环境保护做得最好的非洲国家,也是第一个把保护环境写入宪法的国家。法律对违法捕猎的行为惩罚很重,但同时他们也善于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发展经济,如设立野生动物公园,设立有偿的捕猎区对繁衍过多、影响生态平衡的动物进行有序的捕杀。
生态系统是一种微妙而动态的平衡,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自然之美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与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贪婪和占有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希望这自然之美的和谐不要在我们的手中逐渐沦丧,毕竟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
在温得和克郊区,大片的简易铁皮顶小屋区仍住着为数不少的草根平民,这跟市内的现代建筑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黑人可以自由进入市区,但承担不起市区的生活费用,绝大部分黑人只好住到环境恶劣的郊区。
因全身为火红色而得名的火烈鸟喜欢栖息于温热带的盐湖水滨、涉行浅滩等咸水湖沼泽地带和一些泻湖里。 图为鲸湾泻湖的火烈鸟。
这是鲸湾港著名的粉红色盐场,一群火烈鸟正好从湖面飞掠而过。湖水的粉红色来自一种嗜盐古菌Halobacterium的生物体。这种生物会加快湖水吸收阳光中热量的速度,从而使得水分蒸发更快,提高产盐速度。
埃托沙野生动物国家公园成立于1907年,是世界上第一个野生动物国家公园。图为该公园的大门。
纳米比亚的干旱严重,政府在野生动物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内花巨资设立了许多供野生动物饮水的池塘和水洼。除水之外,不会提供食物和其他援助,这是一个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生态环境。
部分池塘和水洼就设在野生动物公园和保护区的酒店或营地旁边,前来饮水的各种野生动物络绎不绝。对游客来说,这是自动送上门的免费视觉盛宴。
南回归线横穿纳米比亚境内,这里是干旱缺水、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图为南回归线的标志牌。